Wednesday, March 08, 2006

俗稱「胡椒管」的台南氣象站 Scwb.gov.tw


台南測候所歷史沿革

明治29年(西元1896年)7月12日台灣總督府以府令第21號制定5個測候所(台北、台中、台南、恆春、澎湖)之地點與名稱,「台南測候所」與其他四所同時成立。 當時臨時測候所係先設於府城內天公埕街乙第52號官有家屋(現天壇廟埕北側),明治30年(西元1897年)1月1日開始觀測,臨時測候所開始運作之時,「測候所」籌建工作亦同步進行, 隨即擇定太平境街第216號官有家屋敷地及其前面宅地為測候所在地,新建工程於明治30年開工,並於明治31年(西元1898年)四月下旬竣工。當時擇址的緣由:測候所位於台南城內太平境街, 為府城內的中央最高地,昔日被視為祭天聖地的「鷲領台地」,距離安平有一里餘,四方開闊為本島第一個平原地,東方遙望是處於煙靄中的山岳,站在風力塔,安平港船舶出入進入眼簾,海拔高約47尺。
測候所建築基本是以機能為主要考慮的建築物,因而在式樣造型上及空間上主要是為了配合氣象觀測,在此圓形測候所中,整體建築結構是以3層同心圓,環環相套而成,由內到外依序為風塔、環形通道及環形事務空間簡潔的動線連貫不同機能的事務空間,最內一圈往上延伸成為圓筒塔,上面擺各種儀器內圈與中間圈為走道;中圈與外圈間原來則是辦公處所。俗稱「胡椒管」的中央風力塔為收分狀煙囪造型之磚造承重牆, 上下端部以層層出挑的簷口作為收頭。除中央圓塔外,其餘部分上鋪屋瓦,瓦壠呈十八條放射狀排列。斜屋頂屋瓦日治時期使用黑瓦,光復後採用水泥瓦及鬼瓦,而其屋面乃由十八根大樑,由中央圓塔內環牆之磚疊澀上緣架設, 經中環牆頂部在塔於外環牆上而成。就整體外環牆牆面在日治初期僅飾以灰泥,直至日治中晚期才改以十三溝面磚。現今牆面的構成元素除了整體的十三溝面磚外還包括了附壁柱、門窗、圓拱門楣及拱形窗楣。另外,測候所的基臺高95公分, 其中附壁柱下緣為石造基座,柱腳及外環牆下緣同為外凸之石材連接十八邊形,石材下方則為外飾洗石子。
台南測候所是台灣總督府最早為掌握全島氣象狀況而設立的測候所之一,為了配合安置觀測器材,建築呈現相當奇特的圓筒塔造型,因建築老舊,大部分空間目前閒置,當年同批的測候所還有台北及澎湖等地的測候所, 但是台南測候所卻是唯一至今未曾改建的,所以十分具有歷史價值,民國八十七年五月九日台南市政府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召開市定古蹟評鑑審議委員會,通過將台南測候所列為市定古蹟。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